湘南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全文)

  • 作者:[db:作者]
  • 来源:
  • 时间:2016-12-28

   

湘南学院党发[2016]42

 

关于印发《湘南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

 

 

校直各部门单位:

《湘南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学校三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学校党委会审核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湘南学院委员会  湘南学院

2016921     

                                                                        

中共湘南学院委员会办公室                             2016921日印

  (共印65份)

 

湘南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经三届一次教代会讨论通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围绕国家“五大发展”理念、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转型、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我校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客观分析“十二五”时期我校事业发展成就与差距,准确研判未来五年高等教育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为了保证学校事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现遵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十三五”规划》、《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一、“十二五”目标基本实现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家引导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坚持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子,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十二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2013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学校成为湖南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一)办学规模

在校生人数由2010年的16316人增加到2015年的18852人,其中本科人数从15453人增加到18335人,专科人数从863人减少为506人,净增留学生人数11人,成人教育学生从3852人增加到7685人。“十二五”期间,学校培养合格毕业生总数达到18726人。

(二)教学工作

学校本科专业由2010年的30个增加到2015年的44个,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结构调整,停办本科专业2个,新申报本科专业14个,现有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所获本科教学改革质量工程项目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室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1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获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2项。“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进校经费1020.84万元(含信息化项目),累计投入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经费178万元。

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共同联合培养人才取得长足进步,与企业(行业)签订实质性的办学协议55个,举办“物联网工程师班”等实质性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班5个,人数超过400人。

学校积极开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活动,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国家级团体奖30余项、省级团体奖60余项、省级个人奖近300项。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全面开展公共课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网络空间教学,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示范高校”。2014年“全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产生良好的影响。

(三)科研工作

“十二五”期间,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省部级项目362项,获省部级奖励5项,申请专利20项,发表学术论文3419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247篇)。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立项1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郴州市科技进步奖14项,郴州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01项。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中小学教师学科培训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学科平台累计进校经费611万元;校级重点学科32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5个,校级专业硕士培育点5个,学校累计投入901.5万元实施校级科研平台建设。

(四)师资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累计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经费700万元。现有在职专任教师793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97人、研究员及研究馆员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42人、博士42人,硕士452人、双师型人才99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徐特立教育奖1人,二级教授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6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省级教学奉献奖2人。新晋升高级职称83人,发展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3人。

(五)民生福祉

学校总收入实现逐年增长,由2010年的18954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34852万元;化债24400万元;教职工工资总额由5250万元增长到9462万元,增加了4212万元;教职工人均收入由3.56万元增长到8.2万元,增幅达到77%;由学校支付的公积金总额大幅增加,由162万元增长到885万元,增幅达到446.3%。解决了教职工中餐问题,兴建了192套廉租房,使年轻职工、家庭困难职工、引进人才有安居之所。

(六)办学条件

十二五”期间,投入4亿元,完成了体育馆、综合实验大楼、医学实验大楼、塑胶球场等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新增校园面积300亩,达到1542.16亩;现有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2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19亿元;图书资料增长了100%,达到141万册。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入资金2700万,建设数字校园。关爱学生,改善学生学习、用餐、住宿等条件。改善校园环境,道路硬化,校园绿化、美化、亮化。

(七)国际合作教育

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英国伍斯特大学联合开设的首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预防医学专业于2014年正式招收第一批新生。与台湾南华大学等3所高校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相关对接程序。招收留学生11名,有31名学生出国(境)留学。学校获得“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推荐资格,27名学生、1名教师通过国家汉办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考试并成功赴泰国、韩国、尼泊尔等国工作。

(八)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三级综合医院,成为湖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同单位。年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3亿元,床位数从700张增加到1200张,门急诊人次由6.6万增加到20万,出院人次由1.54万增加到2.7万。

二、存在问题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认识还不够坚定;部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还比较模糊,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校企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合作平台尚未形成;适应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需要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师资队伍数量偏少结构欠合理  按照教发[2004]2号文件要求,综合性本科生师比不能高于181,我校目前生师比为20.21,专任教师队伍数量还有较大差距。师资队伍中,年龄结构欠佳,青年教师比例偏高;层次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匮乏,博士尤其是年青博士比例不高,博士人数仅仅只有42人;高水平的专业学科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尚无“长江学者”、“芙蓉学者”以及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

——科研总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数量不足,体量不大,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与开发的项目偏少,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和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师资要求。科研进校经费差距明显,科研成果数量偏少、层次偏低。

——内部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依法治校、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以《章程》为核心构建学校内部治理框架的具体任务还未完成;学校虽然启动了校院二级管理,但是,目前还处于过渡期,还没有实质性地实施,校院两级的职责还比较模糊,责、权、利还不够统一,学校管理权限还过于集中,二级学院办学活力还不足。

——资源绩效机制尚不健全  在学校内部,注重效益的资源配置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未能建立起与目标、任务、绩效挂钩的资源分配、绩效考核和追踪问责机制;未能健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办学成本的资源有偿使用的成本分担机制。

三、发展环境

(一)宏观政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机遇。互联网+、教育国际化等因素渐成全球性趋势,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启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伟大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转型发展为地方高校带来新的机遇

2015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颁布,对地方高校发展提出“四转”要求: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同时,国家也采取了系列政策措施,如:在考试招生、专业设置、职称评定、教师聘用等方面将给予地方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的招生机制改革,按绩效优先拨款的拨款机制改革,对普通高校实行统筹管理和分类指导等,标志着地方高校已经进入大调整、大发展和重新布局的时期。这些对我校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区域经济形势的倒逼给学校带来新的挑战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看,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四化两型”、“三量齐升”、“五个发展”战略决策,郴州市作为湖南省重要的矿产能源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实施“一化、两城、三创、四大”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幸福郴州的目标,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振兴实体经济等方面着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创新转型的关键阶段,这对郴州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质量、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并且迫切期待着学校能够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以及区域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坚持走“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确保“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突出“转型、改革”两个重点,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人才队伍、校园文化”三大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创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二、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专业硕士教育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扎实专业基础、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瞄准地方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及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初步形成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依法依规治理学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作用较好体现。学术校园、文化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的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和师资队伍数量基本足够、结构不断优化、能力不断增强。“双一流建设”在省内应用型院校中巨领先地位。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教研综合实力达到省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专业硕士点取得突破,留学生教育规模扩大,创建省“文明高校”,教职工收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具体指标

——办学规模  本科专业数达到50个左右;全日制在校生数稳定在20000人左右,成人教育在籍学生达到12000人左右。

——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数达到10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150人以上,教授数稳定在100人左右,学校45岁以下教师8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占50%以上,聘请的行业、企业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引进与培养10名国内知名学术带头人,引进3-5名知名特聘教授。提高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专任教师数量,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10%以上。

——人才培养  新增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省级2-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3个,省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4门;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4项,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研教改项目、其他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临床医学专业和工程教育类若干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各类专业综合评估取得好的成绩。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每年投入1000万元以上,集中建设工程训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专业建设、平台建设、教材建设等取得重大成绩。相关教学改革经验在国内同类高校中产生较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进入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良性运转;培育若干创客空间,引导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学生管理  学风有根本好转,力争消灭重特大学生安全管理事故,学生、家长对学校满意度不断提升。

——招生就业  提升生源素质,提高新生录取率和到校率;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确保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 

——学科与科研  新增2-3个省部级平台、3-5个市厅级平台,新增1-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新增省部级成果奖励3-5项。2-3个应用特色学科进入全省应用学院同类学科的前列。年科研进校经费递增20%以上。实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大幅增加,承担行业横向科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  建立与国(境)外大学间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机制。重点开展与台湾高校的全面合作。新增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拓宽留学生渠道,留学生人数达到30-50人左右。扩展外籍教师招聘数量,达到每年15-25人。大力发展对外汉语志愿者项目和公派留学项目,力争年公派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人数达到10-30人,年公派出国留学教师达到15-20人。

——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  学科专业布局及课程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更加匹配,与地方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的服务平台,争取一批100万元以上的重大横向合作项目。积极申报“国培计划”等项目,主动服务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年培训中小学教师300-500人左右。打造以校训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培育一批省级以上校园文化品牌,文化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独树一帜。

——校园建设与条件保障  设施齐全、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环境幽雅的生态园林式的现代化大学初步建成。办学条件均达到或者超过教育部规定的综合性大学审核评估的指标要求。为适应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需要,加大设备设施投入,为学生工学交替、知行合一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总投资2亿元左右,重点完成王仙校区工程训练中心(暂定名)、周国桢美术馆、学生篮排球运动场、教职工篮球场和门球场、人行道改造及校园绿化景观提质改造、学生服务中心、北湖校区学生公寓改造、动物实验用房等建设。

——附属医院  改善附属医院基本条件,扩大附属医院规模,提升附属医院医、教、研水平,为临床教学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奠定坚实的基础。附属医院和相关医学教学院系走向深度融合。成功创建“三甲”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

第三部分 任务与措施

一、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精神的体制机制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委的决策与监督作用。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等议事决策规则。健全以“三重一大”为核心的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重视和完善对学校重大规划与决策的合法性、可行性论证。增强党政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架构与管理体制

按照“章程+若干核心制度”的模式构建大学内部治理框架,建立健全以《湘南学院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核心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做好学校新一轮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与汇编公布制度。以《湘南学院章程》为基本遵循,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学校转型改革、创新发展,实现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行使学术评议、审议、建议权,推进学术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工会、共青团和民主党派的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的办学方针,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师生利益表达机制和建言献策渠道,充分发挥师生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三)深入推进二级管理改革

在原有二级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深入推进的细化方案及配套实施办法,理顺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三方面的关系。在经费、人事、教学、学工、科研、社会服务、对外合作等方面深入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二级学院的积极性,使二级学院真正成为教学、学科建设、学生管理的主体。认真梳理职能部门的“权力清单”,改善机关服务效能。大力推进管理重心下移,突出服务职能,明晰职责分工,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强化工作的执行力和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二、优化专业结构,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

(一)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领导重视教学、政策激励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机制体制,形成保障教学投入与质量提升的良性局面,全面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 采取得力措施,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本着“优先保证教学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原则,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学校各职能部门一切工作服从、服务于教学,形成人人关心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局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师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不断提高。

(二)打造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十三五”期间,学校按照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大力推进包括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教学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稳定成熟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办学基础以及与学校办学特色的结合度,重点支持建设5大专业集群:电工电子及信息技术专业集群、医药卫生健康休闲专业集群、经贸管理专业集群、文化创意设计专业集群、生物环保专业集群。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职业实践、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衔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提高实践能力要求,巩固和优化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三)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包括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改革、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在内的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改革“联系学生制”,建立分级、分类双向选择的本科生学业、就业、创新、创业导师制度或者班主任工作制度。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重转变,从以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加强学业指导课建设、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实务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入新型课程资源,探索实践“空间教学”、“翻转课堂”、“慕课”、“微课”教学。着力推进辅修专业学位制度,扩大专业学位辅修规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加强教研室、实验室、本科教学团队(包括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使教学活动、教学建设与评估工作下移到教学一线。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教学改革项目。通过教研室、实验室、本科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团队成员之间协作交流和“传帮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潜力,提升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管理重心下移。

(五)推进创新创业就业教育体系建设

    成立创新创业就业学院,统筹全校的就业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孵化等;积极建立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保障;优化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全程化、课程化、必修化”机制;建立并逐步健全学校创新创业就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与运行管理,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提供实践平台。

(六)深化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工作

    加强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巩固和优化产学协同育人机制。积极与企业(行业)部门合作,突出社会、行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要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依托相关企业(行业)和人才需求的职业背景,创新“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按企业(行业)人才需求、职业标准重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课程和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

(七)不断提升继续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切实加强成人学历教育与自考助学工作,加强对各函授站(教学点)的指导、监督与管理,逐步建立与完善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体系,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办学途径,开拓省外函授站(点),大力实施“国培计划”等项目,举办职业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类培训项目,不断提升成人教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八)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各项工作

    制定迎接评估工作方案,分解评估工作任务;加强对评估理念、指标内涵的学习、宣传、培训;全面了解、分析各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切实解决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规范教学管理,切实将评估的指标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通过迎接评估,落实教学质量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学和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三、切实加强学生管理服务与指导工作

(一)立德树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与指导工作,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强化预警机制,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见性与科学性。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按照文件要求,足额配置辅导员人数;做好新进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出台辅导员激励制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三)切实关心关爱学生

    改进“联系学生制”工作,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坚决维护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障碍学生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四)畅通学生与学校沟通对话机制

    建立学校领导接待学生制度,定期听取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方面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

(五)加强学生就业服务指导

    多渠道了解就业信息,把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成才意识,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及今后的创业成才奠定基础。主动联系邀请有关企业行业,广泛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加强对学生就业跟踪调查和服务工作、确保学生、家长满意。

四、切实加强科研与学科建设

(一)建立学科集群

围绕郴州“两型”、“两城”的战略规划,以郴州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及其加工、旅游资源开发及应用,新城镇化建设、现代服务行业等大行业、大产业及其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优化学科结构,谋划学科布局,建立学科集群,重点做好管理科学与产业经济、医学与药学、环境工程与生物化学、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湘南民间文化艺术等学科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创建学科品牌,催生和培育新兴学科,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特色学科,形成一批对接本地的产业群(链)优势学科。

(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科研平台的投入与整合,重点提高现有科研平台的层次和水平,着力构建由科研创新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同组成的学科发展平台。加快筹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强省级基地包括省级研究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切实加强市级研发中心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加大科研奖励力度

    出台政策,鼓励学术交流,大幅提高对科研成果奖励额度、对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教职工投身科研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做好专业硕士学位点申报与培育工作

    严格标准,认真遴选“十三五”专业硕士培育点,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并以之为依托,争取专业硕士点零的突破。

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

解放思想,大幅度提升引进高层次人才待遇,提高人才引进吸引力;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教职工在职培训培养,鼓励教职工提升素质,提高层次,通过外引内培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青年英才支持计划”、低职高聘、继续教育、校领导及正高人员联系青年教师等措施,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条件。通过支持攻读博士学位、分批次进修学习,整体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层次、学缘结构。通过给任务、压担子,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发展、自动提升的危机感、紧迫感。培养10-20名左右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50名左右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为青年拔尖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政府实务工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等开展合作研究、产品研发、挂职锻炼、兼职工作,不断提高人才队伍应用型素质。

(三)加大师资队伍培训与进修工作力度

    加强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培训,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夯实基础。加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访学交流,以开阔教师的科学研究视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水平阶段的教师在一定时期内都要参加一定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及人文素养。加大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引进力度,采取定期培训、岗位辅导培训、进修及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实验技术队伍质量。

六、提升国际合作教育水平

围绕国(境)内外开放办学,大力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合作类型,特别是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的联系,建立相应的合作关系。完善外事管理制度,搭建国际化平台,为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工作国际化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国际交流项目充分发挥学科发展项目和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器的作用。“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所新的突破。

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一)培育校园文化品牌

建立以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为主体的精神文化、以探索求真与继承创新为追求的学术文化、以依法治校与科学管理为内容的制度文化、以育人成才与文明和谐为目标的环境文化。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品牌培育活动,培育若干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对全校校园文化项目进行合理统筹,做到校院两级文化活动协调推进、各个部门组织文化活动互动互助、精品文化项目与大众文化活动统筹兼顾,努力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

(二)完善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推进教职工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校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建立健全对学校各类场地设施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配备。加强图书馆、校史馆维修改造与更新,挖掘学校发展的人文底蕴和精神内涵。加快校园网络提速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校园广播、舞台音响、灯光等设备硬件水平,改善文化活动条件。

(三)统一学校形象标识

    规范使用校徽、校旗、校歌以及学校名称、学校标准色和学校中英文标识;规范使用具有学校标识的各类指示牌、名片、PPT模版、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礼品、服装等物品;强化学校形象标识意识,组织专家开展学校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精神面貌通过丰富多样的视觉标识展示和体现出来。

(四)做好对外推广工作

    编制中英文版的学校宣传册、影像宣传片、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画册,并定期更新。加强与社会媒体的沟通与联系,完善和落实学校危机事件媒体应对预案,加大对外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八、加强校园基本建设,改进办学条件

(一)推进校园基本工程建设

做好与20000人办学规模相匹配的规划调整与分步实施,明确校园规划与建设的重点,科学安排各建设项目的时间进度,保证建设期间学校各类建筑的周转和衔接,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积极稳妥地落实建设资金和各项配套资金,实质性推进基本建设项目进程。

(二)建立健全资产配置制度

    建立资产管理、后勤管理制度,完善办公用房、学生公寓、廉租房配置住用制度;完善校院二级管理背景下的学校资产资源管理平台,积极推进资源使用成本核算工作,提高资源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效率,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源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新型资源管理体系。达到资源配置科学合理,资源管理共享透明,资源使用经济高效的目标。

(三)推进财务制度改革,完善经费监管机制

开源节流,拓宽争取上级拨款的渠道与路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纪检、监察、审计”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建立二级学院办学绩效、教学科研水平和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评估制度;完善审计流程,逐步扩大领导干部、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逐步推行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各类资产安全和规范运作,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快数字校园提质改造,打造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畅通的信息化教学科研与管理环境;全面推进OA系统在学校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发挥OA系统优势,优化工作流程,建立灵活、规范、协调、高效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对学校人、财、物、科研、学生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逐步建立教育大数据系统,为学校了解、改进各方面工作提供动态、真实、可靠的数据,为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与均衡发展、学生行为特征、招生与就业情况、教育质量以及舆情等方面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全面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提升校园智能化水平。

(五)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坚持发展和民生“两手抓”,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师生。实施收入递增计划,执行好国家工资政策,不断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实施健康计划,坚持实施每年的教职工体检计划;实施关爱计划,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环境。落实好教职工各类社会保障工作,尤其要做好教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各项工作。

九、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一)加强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政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加强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监管、考核评价工作,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做好干部轮岗、竞聘上岗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党校工作和驻村扶贫工作。

(二)加强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完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育人能力;加强报刊、台站、网络等阵地建设;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重大时政热点和学校中心工作,着眼榜样典型和一线师生,加强舆论引导、舆情收集掌控和新闻宣传,外树形象,内聚人心。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完善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高等教育系统特点的反腐倡廉惩防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及二级学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强化“一岗双责”意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监督,深入推进监督体系建设,努力完善纪检、监察、审计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监督体系,严格责任追究。

(四)加强党代会、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党务、校务公开机制,充实信息公开内涵,畅通上下沟通渠道,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校领导联系院系、联系教师制度,完善意愿表达、源头参与、民主监督等依法治校机制。进一步提升教代会提案解决率和答复率,完善反馈和督办机制,做到“提案有答复、落实有速度”。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本规划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行政统一组织编制,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职能部门及二级单位各尽其责、分工协作,针对性地拿出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对规划总体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并将主要任务和核心指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切实做到“决策部署以规划为依据,工作目标以规划为指南,考核工作以规划实施效果为主要标准”,共同维护本规划的权威性。

学校各部门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规划,对学校在实施规划中创造的有效经验、成功做法,要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学校党政办、督查室、发展规划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对部门实施规划的情况进行督查协调,对规划的贯彻落实进行绩效评估,对规划落实不力的部门负责人实行问责,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以规划目标为导向,统筹考虑学校各类经费,集中资源、突出重点,分类型、分阶段、分项目统筹考虑资源配置,优先保证人才培养建设任务的需要和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

来源:发展规划处         编辑:曹永平